指尖深入智能制造一线,沉浸式体验数智化生产与高性能驾驶,与劳模工匠面对面交流……10月24日,在辽宁省沈阳市机械轻化工会的指导下,沈阳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工建联盟成功举办了一场以“数智赋能、技艺共促”为主题的工匠人才参观践学活动。链主企业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带领联盟单位的20余名工匠走进华晨宝马铁西工厂,开启一场融合技术交流与技能提升的成长之旅。
沈阳市机械轻化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产业链工建联盟的重要活动,此次参观践学不仅为联盟单位工匠搭建了技术交流的桥梁,更推动了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在智能生产、质量管控等领域的思维碰撞,助力产业链工匠队伍技能提升,为沈阳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工匠力量。”
走进“智慧工厂”感受数智化制造魅力活动首站,工匠们走进华晨宝马铁西工厂的数智化生产线。从冲压车间到车身车间,大家亲眼见证了AI视觉检测、数字孪生等智能系统与工匠技艺完美融合。辽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沈阳工匠郭迎亮表示:“智能系统推广是让工匠从重复劳动中解放,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创新领域,将工匠经验转化为AI算法参数和标准,产生大量的有用数据,问题的解决从‘经验驱动’转换到‘数据驱动’,从‘救火队长’转型为‘预防专家’,推动我们整个产业链的制造水平不断向上突破。”
华晨宝马技术工程师高健认为:“数智化时代,工匠不仅要懂工艺,还要懂数据。技术是我们精神的‘放大器’——它让好手艺可复制、可推广;也是‘孵化器’,借助数据分析,我们能探索出以往难以想象的工艺路径。这一切的核心,始终是‘科技服务于人’。”
在华晨宝马劳模创新工作室,来自联盟各单位的工匠们围绕日常生产中的技术瓶颈、工艺难题各抒己见,华晨宝马劳模工匠则毫无保留地分享创新经验与解决方案,现场形成“跨企赋能、经验共享”的热烈氛围。作为华晨宝马数智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孙占文认为:“一个人的智慧是火花,一群人的智慧就是燎原之火。不同企业的工匠可以围绕共同的技术瓶颈展开研讨,这种‘传帮带’式的交流,有效推动了联盟内技能经验的辐射与传承,助力产业链从‘一马当先’迈向‘万马奔腾’的技能共进新格局。”
慕贝尔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激光切割工艺主管姜昊良感慨道:“这次来宝马参观交流,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这种‘跨企赋能’的模式。我们和宝马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在一起,聊的都是生产中实际遇到的难题。宝马的同行们毫无保留地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思路。为我们产业工人队伍的整体成长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大家看到了抱团发展的巨大能量。”
随后,活动从“生产端”跨越到“性能端”。在华晨宝马研发中心试车场,专业试车专员带领工匠们体验紧急制动、刹车变线、转向过度及漂移等精英驾驶培训项目。工匠们还亲自坐上驾驶座,以用户体验视角重新审视汽车制造的精度与品质。工匠们纷纷表示,此次试驾不仅直观感受到了汽车性能的极限,更启发了自身在生产环节对“制造精度”与“使用性能”协同优化的思考,实现了全链条的技艺淬炼。
“产学研用”一体校企合作实现良性循环作为“宝马-工大-首钢”创新联盟的带头人,沈阳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都凯也受邀来到了现场,分享校企合作的价值:“科研必须与产业发展的主战场同频共振。通过高校与企业建立创新联盟,搭建‘产学研用’的创新平台,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助力企业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进一步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了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与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提升工匠队伍技能助力沈阳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参与活动的工匠们纷纷表示,此次践学不仅拓宽了技术视野,也增强了联盟内部的凝聚力与认同感。正如华晨宝马工会主席王文宁所说:“我们建立汽车产业链工建联盟,目的就是构建一个‘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通过工会这条纽带,我们把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的工匠们连接在一起。今天的活动就是一个缩影,大家不仅在智能生产、质量管控等领域搭建了技术共享的平台,更形成了‘问题共解、技能共进’的发展合力。”(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旭 通讯员 刘振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