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东联镇是一个仅有2.78万人口的小镇,全镇辖国家级开发区1个,省级开发区1个,规上企业多达20家,2024年工业产值237亿元。
2021年的时候,东联镇的常住人口仅有1.6万人,短短3年多的时间,这个小镇的人口增长超过50%。人口增长和产业发展是相互促进的,这个小镇是如何让企业落下来、行得稳、走得远?又是靠什么吸引人、留住人?
成立全省首个乡镇级“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建成全市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镇级产业工人综合运动场;举办招牌菜评比系列活动,保障产业工人简餐需求……近年来,这座工业小镇聚焦打造工业园区新邻里、城乡共融新标杆,正成为一座聚集产业工人的幸福家园。
凝聚思想,制度创新促共治
“市区开往工业园区的公交线路很绕,导致园区职工上班通行时间非常长,希望政府可以协调公交公司开通快捷专线。”
“工厂门口经常有大货车无序停靠,导致我们上下班停车很不方便,希望能在附近规划一些停车位。”
最近在东联镇举办的一场企业恳谈会上,这样的建议大家“愿意提”,相关部门更是“认真听”“马上办”。
过去,来自园区企业的职工代表总担心提出的意见建议“石沉大海”。现在,各部门服务产业工人的制度和温度都让人满意。
东联镇是一个工业小镇,钢铁、能源和精细化工产业集聚。“由于产业工人和本地居民发展需求不一样,对政策标准的理解和执行力度也不一样,基层治理难免存在难题。”东联镇复兴村党支部书记王开胜坦言。
该镇创新设置“村干部跑办代访中心”“企业发展服务中心”,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定期举办企业恳谈会,通过座谈会的形式解决双方关注的热点痛点难点,引导产业工人依法使用民主权利,有序参与社会治理、基层治理。
精准服务,产业工人有奔头
“我们夫妻俩都是在开发区工作的普通工人,孩子不仅顺利就读公办学校,而且省下一大笔择校费。”铜陵景昌钢制品有限公司职工陈宗斌对镇里发布的“产业工人子女就学”绿色通道十分感激。
近年来,随着铜陵经开区东部园区和义安经开区东联工业集中区企业不断落户,产业工人也逐年增加,子女入学成了产业工人最关心的问题。为此,东联镇为产业工人量身定制“产业工人子女就学”绿色通道。
该镇成立教育兴镇领导小组,让企业全面摸排产业工人子女入学需求,学校负责提供入学申报材料清单及申报指引。学生转学只需提供“学籍号”,全程网上审批,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调度,为产业工人子女就学满足相应入学条件提供最大便利。
与此同时,东联镇结合产业工人紧急就医需求和当地三甲医院距离较远的实际情况,发布“产业工人急救就医”绿色通道。一旦在遇到工伤、急诊等紧急情况时,可拨打东联镇卫生院24小时急救电话,告知伤者基本情况及企业位置,医院将根据伤者受伤轻重程度第一时间进行医疗救治。
“有了这个急救通道,镇卫生院的医生可以第一时间开展现场救治,受伤工人的伤情控制住了,一个家庭也就保住了。”园区企业铜陵市旋力特殊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感慨道。
完善配套,托起产业工人幸福感
从子女入学到就医,从企业发展空间、就业岗位到日常生活配套服务,这些都是产业工人十分关心的问题。
东联镇工会主席胡恒平的话很直接:“企业职工就是我们的居民,我们的一切围着产业人才转。”
东联镇创新性提出“把产业项目建设期作为产业工人储备期、作为就业人群窗口准备期”,引入第三方劳务公司,创新探索建立“四个解决合一”就业服务模式。
解决本地就业需求、解决在外返乡需求、解决企业发展需求、解决配套服务需求。几年来,东联镇帮助企业留岗和招工或输送人员4000多人。
自从义安区职工文化活动中心东联分中心建成后,产业工人们又多了一个运动锻炼的好去处。该分中心一期和二期建筑面积达1200多平方米,设有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多功能场地,场馆免费对职工开放。
为了把人才和企业留在东联镇,当地还从改善居住配套环境入手,打造新型邻里中心,逐步补齐并完善日常生活配套设施,让产业工人和企业人才工作舒心、住得安心、吃得开心。
高质量的企业服务,不断拓展工业小镇产业发展“朋友圈”,扩大配套集聚“亲友团”,也带动小镇茁壮成长。“我们将努力把东联镇打造成企业来了能出金的‘沃土’,让产业工人幸福‘栖息’。”胡恒平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