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威海宏安集团智能化光纤生产基地,30米高的拉丝塔高高耸立,塔顶的拉丝炉闪烁着炽热红光,2000摄氏度的高温下,直径130毫米的光纤预制棒被熔融拉丝,化作比发丝更细的“信息高速公路”。这束光,凝聚着宏安集团数千产业工人的智慧与创造力。
作为中国光电通信行业的领跑者,宏安集团以全员创新为引擎,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中蹚出一条新路,让一线工人从“执行者”变身“创新者”,用“微创新”撬动“大变革”。
扫描二维码就能提建议
“以前觉得创新是工程师的事,现在我们车间每个人都能提点子!”宏安集团拉丝车间工人常国强指着墙上的“创新提案积分榜”自豪地说。2024年,他提出的“光纤冷却系统节水改造”方案被采纳,不仅让车间每日节水30吨,还为他个人赢得“月度创新之星”的称号。
这是宏安集团全员创新生态的缩影。公司以“人人都是创新主体”为理念,打破传统制造业的层级壁垒,推出“创新提案积分制”。一线工人只需扫描车间二维码,就能随时提交工艺改进、设备优化等建议。提案一经采用,即可积分兑换奖金,并纳入晋升考核。
这种“全员皆创”的氛围,让宏安集团的产品迭代速度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研发清单机制下,一个创意从提案到量产最短仅需1个月。
2024年,宏安集团员工累计提交创新提案超80项,80%落地实施,节约成本超千万元。此外,公司设立“技术攻关专项基金”,对攻克行业难题的团队给予重奖。例如,光缆护套材料回收技术团队因实现废料100%循环利用,获50万元奖励。对一线职工来说,创新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回报。
一线职工与科研专家并肩作战
在宏安集团,生产线与实验室的界限早已模糊。2023年,5G基站建设对超低损耗光纤需求激增,但传统光纤的抗弯曲性能难以达标。一场由拉丝工、质检员、研发工程师组成的“跨界攻关”就此展开。工人们根据实操经验调整拉丝温度曲线,工程师优化材料配方,质检团队开发实时监测算法。
历时3个月,新一代G.654.E光纤诞生,抗弯曲性能提升30%,传输损耗降至国际领先水平。如今,这款“车间智慧结晶”已批量应用于全国5G基站,成为支撑“东数西算”工程的关键血脉。
这样的案例在宏安还有很多。公司组建了12支跨部门技术攻坚小组,一线职工与科研专家并肩作战,将生产痛点转化为创新课题。拉丝塔操作工参与研发的“光纤直径实时监测系统”,让良品率跃升至99.5%;包装车间团队设计的“光缆智能排产算法”,使交货周期缩短20%。
“在宏安,流水线上的每个岗位都可能诞生专利。”技术部主任孙洋说。目前,公司累计申请专利253项,来自一线工人的,占比超四成。
从“抡大锤”到“敲代码”
走进宏安集团数字化车间,巨型机械臂精准抓取光缆盘,AGV无人车穿梭送料,大屏上跳动着实时生产数据。在控制台前,90后技术员张蓬松正通过“智能制造创新平台”调试新开发的AI质检模型。“过去检测光纤缺陷全靠显微镜,现在通过算法自动识别,效率翻倍!”他说。
数字化转型不仅重塑了生产线,更重构了工人技能体系。宏安集团启动“创新人才孵化计划”,每年选派百名职工学习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课程。职工王军国通过培训,成为公司首批“数字工艺师”,他主导的“拉丝炉温控AI优化项目”,让能耗降低15%。“从‘抡大锤’到‘敲代码’,我们这代工人赶上了好时代。”如今,宏安集团90%的关键工序实现智能化,一线职工化身“智能协作者”,经验与数据共舞,持续释放创新乘数效应。
如今,宏安职工不再只是生产线的“执行者”,而是创新的“发起者”、技术的“合伙人”。这种变革带来的能量,让企业突破“卡脖子”难题:自主研发的130毫米光纤预制棒打破国外垄断,G.654.E光纤实现超低损耗技术自主可控……2024年,宏安光纤产能达3500万芯公里,产品远销欧美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真正让“中国光”照亮世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