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情况下需要拔牙?拔牙后又该如何修复?”8月14日,安徽省合肥市总工会官方微信公众号上线了最新一期的工会“微课堂”。虽然这是一期与“拔牙”有关的科普介绍,但仍收获了较高的职工点击率。
这是合肥市总制作的第1236个“云课堂”短视频。从专门的工人思政课程,到身边的劳模工匠课程,再到专业的产业战略课程和内容丰富的职工素质提升课程,这些“云上”培训课,为有需要的职工随时“充电”。
针对部分职工的一些反馈,合肥市总根据当下年轻职工的兴趣需求,打造移动式工人思政学习站。
把职工需求清单变成课程清单
合肥工会“微课堂”最早开始于5年前,目前这些“微课堂”已成为更大范畴的工匠学院“云课堂”的一部分。回顾5年来走过的每一步,合肥市职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申广胜感慨颇多。
作为合肥市总线上“云课堂”主要“制作者”,合肥市职工大学把“磨课”作为做好此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课程的内容重要,形式同样重要。有时一个小小的细节往往也能够决定课程的成败。
如何将“云课堂”打造成广大职工,尤其是青年职工“喜欢的方式”,就是其中重要的细节。摸清职工的需求,成为“磨课”前的重要一步。
为精准“拿捏”职工需求,全市各级工会通过做问卷、开座谈等多个方式开展调研。从“你最关心的问题”到“你最喜欢的教学形式”,这些问卷调研覆盖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制造业工人、物业保洁等多个群体。
大家的建议五花八门,合肥市总从中梳理出权益维护、技能晋级、夏季防暑、心理健康等多个高频需求。
从“我讲什么你学什么”到“你想听什么我讲什么”,一张张问卷让职工的需求清单变成合肥市职工大学的课程清单。不仅如此,为让课程真正走进职工生活、融入工作场景,“云课堂”在打磨环节下足“绣花功夫”。
据申广胜介绍,“云课堂”在内容设计上坚持“小切口、深挖掘”,针对一线职工“碎片化学习”特点,将课程时长严格控制在10分钟~20分钟。每个课程聚焦一个具体问题,通过案例解析、步骤拆解,让职工“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同时,“云课堂”邀请劳模工匠、行业专家参与课程研发,确保技能理论的权威性与实操指导的实用性,避免“纸上谈兵”。在呈现形式上,注重“趣味性、互动性”,采用“视频讲解+动画演示+实景操作”的形式,将枯燥的理论转化为生动的画面。
线下课堂设在职工必经之路上
在合肥新站高新区瑶海社区,多个社区活动室在晚上仍然“人气很旺”。不少住在附近的职工要么在那里挥汗如雨练习拳击,要么跟随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
下班后不做“低头一族”,而是爱上运动和学习,这与当地工会开办的“一米阳光”职工夜校有着很大的关系。
据瑶海社区总工会主席王静介绍,针对职工下班后缺乏高质量文化活动的情况,社区总工会通过职工夜校打造“充电赋能”生态圈。
职工夜校的场所位于社区下属的各个社居委,所教授的课程不仅来自“职工点单”,而且是小班教学。这种“小快灵”的方式深受职工欢迎。
在合肥,把“线下课堂设在职工必经之路上”的做法甚至延伸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中。
位于包河区南二环路边有个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每天都有很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从这里出发。现在,集散中心里设有“家在南二环”新就业形态联合工会,将服务对象从单一的临工扩展为方圆5公里范围内的新就业群体及临工群体。
“家在南二环”新就业形态联合工会着力打造“新业态大讲堂”特色品牌,通过工会主席带头讲、上门微宣讲、现场教学讲等形式,强化思想引领。
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党支部书记宋凡告诉记者,5年来,宣讲团常态化开展宣讲累计近80场,受益劳动者近4000人次。
让思政课“入脑”又“入心”
“以前听思政课,总觉得离自己很远。现在,交警把电动车事故案例搬进车间,劳模把成长故事讲到班组,连我们拍的抖音短视频都能变成‘作业’。”8月6日,在合肥经开区联宝电子职工书屋里,90后物流司机刘师傅一边用手机回看错过的“安全健康微课堂”,一边感慨,“这样的思政课,我们听得进去!”
如何让思政课既“入脑”又“入心”?合肥市总工会给出的答案是:把理论性、情感性、实践性“三维融合”,把单向灌输变成多元互动,把悬浮说教变成职工可感知、能参与、易共鸣的鲜活场景。
在具体的“云课堂”实践中,合肥市总工会将“思政课+劳模宣讲+技能理论+技能培训”四大模块深度融合。四大模块环环相扣,既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又提升“技能本领”,实现“育人”与“育才”的统一。
据了解,这些课程特别注重强化思政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不仅邀请劳模工匠分享奋斗故事、弘扬工匠精神,而且系统梳理各行业核心知识体系,聚焦岗位实际需求设计实操内容,确保职工“学得会、用得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