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iPhone Air带着“史上最薄iPhone”的标签于2025年9月登场时,一度凭借突破性设计点燃市场期待,但正式发售不足一周便遭遇“冰火两重天”的境遇。这款苹果全新细分赛道的机型究竟成色如何,能否打破当前的市场僵局?

设计与体验的双重突破
iPhone Air的核心竞争力集中在极致设计与功能创新的平衡上。机身薄至创纪录的5.6毫米,搭配5级钛金属边框与前后超瓷晶面板2,既实现了“轻若无物”的握持感,又将抗刮划能力提升3倍、背板抗裂性能提升4倍 。6.5英寸超视网膜XDR显示屏支持120Hz ProMotion自适应刷新率,3000尼特户外峰值亮度让屏幕体验兼具流畅与清晰。
性能与影像系统同样可圈可点。搭载A19 Pro、N1和C1X多芯片组合的它,堪称“能效最高的iPhone”,配合重新设计的内部架构实现全天续航 。4800万像素融合式主摄通过多焦距切换实现“四镜合一”效果,1800万像素正方形前置传感器支持Center Stage功能,AI驱动的视角自适应与同步双拍模式,让自拍和vlog创作更便捷 。eSIM设计则为机身轻薄腾出空间,同时带来更安全灵活的联网体验,支持双运营商eSIM与全球多地漫游 。

市场遇冷的三重阻力
与预售初期的热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iPhone Air正式发售后迅速陷入冷清。10月22日发售首日,上海多家苹果门店咨询者寥寥,济南线下卖场甚至出现“无人问津”的状况,二手平台更同步出现价格破发 。供应链数据显示,苹果已开始缩减产能,预计2026年一季度供应商产能将削减80%以上,部分零部件年底前停产。
市场遇冷背后是多重矛盾的叠加。其一,定价与定位尴尬,7999元起售价夹在iPhone 17标准版与Pro系列之间,既无性价比优势,又缺乏旗舰配置,未能打开新细分市场。其二,eSIM体验适配不足,国内需线下核验激活的流程降低了便利性,消费者对“无实体卡”模式的接受度仍需培育 。其三,核心卖点的妥协引发顾虑,极致轻薄让部分用户担忧电池续航与硬件性能的实际表现,削弱了购买意愿。

小众创新难成爆款
iPhone Air的设计突破与功能创新,精准击中了部分追求轻薄体验用户的需求,四种清新配色与配套MagSafe配件也展现了产品的个性化优势。但在成熟的高端手机市场中,其定价策略与市场定位的模糊性,加之基础设施适配的滞后,使其难以突破现有产品矩阵的壁垒。
对于“今年的Air能火吗?”这一问题,答案或许是否定的。它可能成为小众用户眼中的“宝藏机型”,却难以复制爆款路径。这场苹果在Pro与标准版之间开辟新赛道的尝试,最终证明高端市场的细分空间已十分有限,脱离用户核心需求的创新难以转化为市场热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