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热技术已成功走出国门。
近年来,摩洛哥努奥三期15万千瓦塔式光热电站、南非红石10万千瓦塔式熔盐光热电站、迪拜马克图姆太阳能公园四期光热光伏综合发电项目等国际项目的建成投运,使中国光热技术成为助力全球绿色发展的“中国名片”。
据11月18日举行的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光热分会成立大会上披露的数据,2020年至2024年,中国光热发电产业年复合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4.24%的增速,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光热发电对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将在能源市场中占据愈发重要的位置。光热发电可以与化石能源和其他能源互补,提供稳定可靠、清洁低碳、灵活高效的可调度电力。据预测,未来全球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将为光热发电提供良好市场环境与投资基础。到2030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规模将增长至2240万千瓦;到2050年,全球电力供应中将有约10%来自光热发电。
伴随全球光热发电装机规模的持续增长,未来光热发电将在全球碳减排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预测,在高可再生能源场景下,光热发电有望减少2.1Gt碳排放量。
得益于技术快速迭代和规模化效应显现,中国光热项目造价成本持续下降。上述会议披露的数据显示,中国光热发电上网电价已从首批示范项目的1.15元/千瓦时降至约0.6元/千瓦时。中国广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丁业良表示,预计“十五五”期间光热项目造价还将进一步下降,产业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
科技创新是光热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其中,槽式光热发电是最早实现商业化应用的,项目主要分布在欧洲和美国,目前仍占据全球光热发电总装机容量的多数。截至2024年年底,槽式光热电站占全球装机容量的73.8%左右,塔式光热电站占比约为21.6%。然而,塔式光热电站以技术较低的平准化电力成本、更灵活的布局设计以及更强的环境适应性正在成为新建项目的首选。
目前,我国已成功掌握塔式、槽式、菲涅尔式等主流光热发电技术,并建成了全球领先的光热发电全产业链,技术装备国产化率超过95%,关键材料设备实现自主可控。
在具体技术领域,我国在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上成效显著。围绕熔盐槽式集热技术关键问题,开展技术研究,突破了“大开口高聚光比、高参数熔盐集热”技术难点,有效降低了项目造价;围绕塔式集热技术在规模化发展中面临的远端定日镜效率衰减等问题,开展“双塔一机”“三塔一机”技术研究,有效提升了电站的系统效率。例如,中广核依托国家能源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研发中心,研制出槽式太阳能发电集热器球形接头、大型光热电站特殊环境智能清洗装备等多项填补国内空白的创新产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