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1925,1926。
回望百年中国工运史,这3个年份,熠熠生辉。
它们是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召开的年份。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望,三次全国劳动大会的召开,是汩汩的源头活水,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工运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工运道路的早期实践和探索。
珠江畔,广州城。
1925年5月,中华全国总工会诞生于此。从此,中国工运从分散走向了全国联合,在大革命策源地与风暴中心,掀开了荡气回肠的一页。
珠江上,解放桥飞架南北,站在桥上望去,江水浩荡,历史浩荡。
潮起珠江
珠江南岸,解放桥下,广州市海珠区滨江西路230号,这里是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全国性盛会的举行地。沿台阶步入这幢四层白色的西式混凝土建筑,100多年前的故事,徐徐展开。
1922年5月1日,广州第一公园红旗招展,人声鼎沸。当日,纪念“五一”大游行举行。巡行队伍中,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方阵格外显眼,南方分部主任谭平山,扛着一面大红旗,走在阵前,各省代表紧随其后。
次日,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东机器工会大礼堂,正式开幕。到会代表共173人,代表着全国110多个工会、数十万有组织的工人。《八小时工作制案》《罢工援助案》《全国总工会组织原则案》等10项决议案由大会通过。5月6日,由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发起的这场盛会,胜利闭幕。
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职工运动等多项决议,为即将成立的全国总工会在思想和政治上做了准备。
1925年5月1日至7日,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正式宣告成立中华全国总工会,撤销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由中华全国总工会统一领导全国的工会组织。
“中华全国总工会万岁”“工人阶级大团结万岁”……5月7日,大会最后一天,在广东大学大礼堂,当代表们庄严通过《中华全国总工会总章》。宣告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时,全场响起一片欢呼声。
“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通过了大量决议,其最主要的成果,就是成立了中华全国总工会。”近日,广州市总工会理论研究室主任王新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这标志着全国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全国工会在政治上与组织上的团结与统一,揭开了中国工人运动的历史新篇章。
大会通过的《中华全国总工会总章》,使中国工会第一次有了正式章程。
1926年5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大会选出了以苏兆征为委员长、项英为副委员长、刘少奇为秘书长的全国总工会新的领导机构。大会通过的《中国职工运动总策略》,制定了中国工人运动此后的方针和总策略。
“三次全国劳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结合国内、国际工运发展形势,进行探索的重要时期。”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政治学与法学教研部副教授杨涛说,“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工人运动中的领导地位,主要解决的是把全国工会、工人联合起来的问题。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主要解决的是组织问题。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是解决在把全国工人联合起来、组织起来后,要做什么的问题。”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工人运动走向胜利的根本政治保障。”回顾三次全国劳动大会留下的宝贵经验,王新剑说。
从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到会代表173人,代表数十万工人,到中国工会十八大2000多名代表,代表亿万职工群众。100年来,党领导下的中国工运事业,取得累累硕果。新时代,全国总工会正组织动员亿万职工群众奋斗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
风云激荡
今春三月,站在省港大罢工纪念馆二楼北望,穿过广州团一大纪念广场,一幢黄色的建筑,格外显眼。这里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机关旧址。
“其前身,原是惠州会馆。这里是全总机关第一个固定的办公场所。”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纪念馆讲解员黄家员说。
纪念馆珍藏着数万件套文物,其中镇馆之宝之一,是国家二级文物——中华全国总工会首个机关刊物《工人之路》第一期。林伟民在发刊词中,称其为“工人的喉舌机关”“工人的头脑机关”。
1925年至1927年间,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广州先后创办劳动学院及各类工人学校10余所。“对工人进行文化教育、革命理论教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人教育体系。”黄家员介绍,“全总在广州创办的劳动学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总创办最早的培训工运干部的专门学校。”
中华全国总工创办的这些学校,唤醒了工人的觉悟,为广州、香港等地工会培训了工运人才。
1925年6月19日,为声援上海五卅运动,在党的领导下,中华全国总工会组织发动了声势浩大的省港大罢工。“这场历时16个月之久的罢工,在中国工运史上、在世界工运史上都是空前的。”省港大罢工纪念馆工作人员说。
中国工运的发展,与国民革命的进程,越来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正因党领导下的工会组织的统一,使得工人阶级成为当时反帝爱国运动中的主力军。
1926年7月25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发表《中华全国总工会对国民政府出师宣言》,号召工人阶级支援北伐,实现国民革命的胜利。
当时,叶挺独立团从广州挥师北上,军队运输物资,急需大量运输人员。得知消息后,工友们踊跃报名。中华全国总工会省港罢工委员会特意设立北伐运输委员会,专门为北伐运输招募工人。
北伐开始后,中华全国总工会还派出演讲队15队,宣传北伐。不少工会工友向全国总工会请愿并随军北伐。
无论是风雨如磐的革命年代、如火如荼的建设时期,还是日新月异的改革开放新时期、激越奋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伟大事业和推进重要工作时,历来高度重视我国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
一直以来,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中国工会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团结带领亿万职工披荆斩棘、拼搏奋斗。
奔流不息
每天上班后,珠江入海口,南沙区,中船黄埔文冲船舶的现代化大型船厂中,焊工谢祖靠都会拿着焊枪专心致志地进行焊接工作。作为一名“90后”,他参与过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超深水大洋科考钻探船“梦想号”的建造,还参加过“深中通道”建设。
沿江而上,在广州黄埔造船厂内,柯拜船坞旧址,这个由英国人约翰·柯拜1845年造的船坞,走出了近代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
100多年前,在通商口岸外资企业里,船舶修造工人、轮船公司的海员工人和码头工人等,是最早受压迫的一批,也是最早觉醒的一批。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就有多名海员工人参加,其中苏兆征、林伟民等,后来更成长为中华全国总工会的领导人。
时代在变,从100多年前流淌下来的精神力量,在南粤大地,薪火相传。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产业工人,我很自豪。”让谢祖靠自豪的,不仅是自己和团队取得的成绩,更是自豪于中国产业工人厚重的历史。他曾多次到过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等参观。了解中国早期工运历史,让他汲取了无穷的力量,同时也重新认识到自己肩头的使命。
2021年9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纪念馆改造后重新开放,迎来越来越多的参观者。
“基本陈列‘启航——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广州’入选‘广东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览’。”黄家员介绍,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纪念馆还策划了系列工运微党课及研学活动等,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中华全国总工会与工人运动的光辉历史,深受年轻人喜爱。
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西南约3公里处,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也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成为广州开展红色教育的一张闪亮名片。近年来,广州市总工会以旧址为起点,串联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和省港罢工委员会旧址,打造了全国首条水上“红色工运之旅”主题航线。
如今,包括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省港大罢工纪念馆等,越来越多承载着厚重工运史的场所,成为职工提素的“网红场地”。中国工运的南粤星火,正接续传承,生生不息。
解放桥下,珠江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百年工运大潮,波澜壮阔,一往无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