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19日讯 当空间站的齿轮传动系统镌刻着“重大智造”印记,当全球首台165米“大风车”刷新世界新高度,当全球最大的镁合金汽车压铸件投入新能源汽车生产线……一项项“上天入地”的技术突破背后,是重庆大学“头部企业”工程持续发力的缩影。
2021年,重庆大学启动实施“头部企业”工程,先后与国家电网、中国商飞、国家能源集团等3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科技引领创新型企业(以下简称头部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联合技术攻关、创新平台建设、高端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探索建立了共建共享机制。近年来,其深度合作带动地方产业经济增加值超过百亿元。
5月19日上午,2025“全国主流网络媒体重庆教育行”走进重庆大学。来自全国40余家主流网络媒体记者,深度解码这所“双一流”高校“携手”30余家头部企业的产教融合新范式。
校企携手攻克难题!
强强联合,打破关键技术壁垒
2024年3月,重庆大学与中国商飞签署大飞机研究院共建协议,聚焦国产商用飞机技术攻关和未来新技术探索,聚集区域产学研力量开展协同创新,为我国大飞机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2025年4月,重庆大学先后与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下一步,双方将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努力实现高端产品的自主研发。
近年来,重庆大学选择与头部企业“并肩作战”,通过实施“20个关键科学问题”“20个卡脖子关键技术”研究计划,联合头部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先后打造“未来芯片研究院”“大飞机研究院”等近20个新型高端研究平台,推动科研从小科学、个体化,向大科学、集体化发展,实现跨学科、跨领域、有组织的科技创新,形成具备强大资源集聚和配置能力的“强强联合”科研组织模式,解决了诸多关键核心技术——
在航空航天方面,发明了线面对构齿轮,成功应用在我国空间站问天和梦天实验舱对日指向传动系统;在电网覆冰防冰方面,自主研发了不停电智能融冰装置,并在重庆、贵州等地应用;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成功试制出全球最大镁合金超大汽车压铸件,不仅有助于汽车轻量化发展,更对推动节能减排、缓解我国金属矿产资源紧缺等重大问题具有战略意义。
人才培养“真题真做”!
协同创新“企业出题、高校答题”新模式
如何让学生锤炼“卓越”真本领,破解工科人才“学用脱节”的难题?重庆大学通过和头部企业的合作,确立了300余项针对企业需求的攻关课题,形成了“企业出题、高校答题、校企联合攻关”的模式。
在联培企业和学校实验室内,尚显青涩的学生们已经担任起工程师的角色。据了解,重庆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自成立以来,自觉担当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使命,以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围绕智慧能源、工业母机、半导体、新材料、关键软件、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装备等领域,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卓越工程师培养,高效融合头部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人才培养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三位一体、在全国具有示范引领效应的国家级卓越工程培养“样板间”,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硕博士培养新范式。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在学院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带领下,带着项目去解决企业的技术问题,让他们既有技术积淀,又具备动手能力。
目前,该学院已与南方电网、华润集团、长安汽车、赛力斯等10余家头部/领军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相关合作。
此外,学院还建立了以800余名校内外专业人士为导师的创新创业导师库,培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中,约20%来自企业一线。
成果转化“畅通无阻”!
让优质科技成果从“书架”直通“货架”
高校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源头,当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面临不少难点堵点。如何创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推动其从“书架”到“货架”快速“上新”?
重庆大学在全国率先推行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探索将成果所有权全部赋予科研人员,实施“权益让渡”“权益约定”等模式,赋予教师100%的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畅通作价入股通道,优化成果转化审批程序,调整收益分配比例,提高科研人员转移转化积极性。
重庆大学光电工程学院朱涛教授历时多年,研发出光纤多维智能感知技术。得益于学校政策的支持,团队获得了光纤分布式多维智能感知系统的多项专利使用权。通过知识产权作价和融资,共投入5600万元,成立了重庆塔科智感科技有限公司。
近两年,全校转化科技成果150余项,转化合同金额2亿元,吸引投资超10亿元。“教授带专利创业,企业为技术买单”的产教融合新路径日益清晰。
产业升级“换挡提速”!
22个机构和平台赋能百亿级产业集群“拔节生长”
“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一直以来,重庆大学主动担当作为,与国家、地区发展大局同频共振、同向同行。
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如火如荼。重庆大学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重庆)科学城打造引领和支撑重庆及西部地区发展的创新高地,以6个全国重点实验室为基础,整合多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为重庆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此外,重庆大学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及川渝两地30余个市县区和重点企业深化合作,依托学校相关优势学科,共建重庆大学锂电及新材料遂宁研究院、德阳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广安玄武岩纤维材料创新中心、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綦江中心、同位素及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新型高端研发机构和产业化平台22个,有效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储能、能源装备、机器人与传感器、齿轮、锂电池、健康等产业升级,带动地方产业经济增加值超过百亿元。
闪电新闻记者刘萌 重庆报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