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机器人最大下潜深度可达300米,在能见度低、定位作业面困难、潜水人员难以到达的部位自由穿梭、精准作业。”5月14日,国网甘肃刘家峡水电厂开展水下机器人技术应用实操培训,通过模拟真实场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为防汛应急工作注入新动力,进一步提升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
培训由该厂“蛟龙团队”技术骨干授课,详细介绍了水下机器人的构造原理及操作规范,着重强调了安全注意事项,并对操作流程和方法进行了细致说明。
实战演练环节模拟溢洪道6号工作闸门右下角漏水封堵场景。参培人员通过操控水下机器人,利用其搭载的高清摄像头,对漏水点进行了全方位扫描。高清摄像头传回的实时画面清晰显示出渗漏点,参培人员迅速根据画面信息,精准操控机械臂完成了材料的抓取和封堵全流程作业。
此次采用的水下机器人优势显著,其配备的高清摄像头可将每一处细节状况清晰、实时传输回控制台屏幕,机械臂可根据指令对发现的问题部位进行修复。
据悉,刘家峡水库位于黄河上游的甘肃临夏永靖县城西南1公里处,距兰州市75公里,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自己建造的大型水电工程,竣工于1974年。刘家峡水库水域面积达130多平方公里,蓄水量约57亿多立方米,正常水位1735米。混凝土重坝,最大坝高147米,长204米。
“现在,水下机器人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显著降低了人工操作的风险,可替代人工完成复杂水下检修任务,避免了人工潜水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刘家峡水电厂“蛟龙团队”表示,防汛期即将到来,将发挥水下机器人的作用,通过实时监测闸门密封状态,精准投放新型封堵材料,避免水资源浪费,保障水库防汛启闭设备安全稳定运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