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记者 程俣薇
有着“中国滑雪运动员摇篮”之称的吉林通化,正凭借深厚的冰雪底蕴,构建起多层次、全链条的职业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
“1954年组建滑雪集训队、1957年承办首届全国滑雪运动会、1960年金厂子滑雪场投用……这些辉煌的历史源于通化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冰雪产业发展的核心。”通化市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宋吉连说,通化已走出近百位全国滑雪冠军,涌现出单兆鉴、朴东锡、林广浩、常馨月、张洋铭等顶尖雪上体育人才,为国家培养冰雪人才超2000人。
“产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围绕这一理念,通化市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简称“冬管中心”)从多维度发力,走出人才培育与成绩提升的双优路径。尤其在体教融合上,通过与院校合作,破解了冰雪人才招生难、选材难的困境。冬管中心与通化市东昌区多所小学共建体育冰雪后备人才联合培养基地,通过教练进校园开展速滑和越野轮滑培训、冬季每周一次免费上冰、寒暑假训练、免费提供冰雪装备等举措,既普及了校园冰雪运动,也打开了人才储备的通道。
通化市体育运动学校自1989年成立以来,陆续开设了高山滑雪、越野滑雪、跳台滑雪等项目训练,还在河北张家口设立了滑雪分校。2020年,学校与通化师范学院共建冰雪产业学院,开设滑雪运动、冰雪旅游、冬季体育休闲与管理3个中高职贯通5年制全日制大专专业,打造吉林省首个冰雪专业群。同年发起成立长白山冰雪职业教育集团(联盟),整合省内外30余家冰雪企业,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推动企业提前入校对接,实现双赢。
此外,学校还编制了《滑雪指导》等特色教材,开发的《雪场导滑员综合素质培训》课程获评全国冰雪旅游精品课程。学校也被认定为“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为国家级滑雪指导员培训奠定了基础。
如今,通化冰雪人才的培养已遍布产业链全部环节,北京2022年冬奥会期间,48名通化籍技术官员参与执裁;各项锦标赛中,通化培养的赛事组织人才随处可见,从滑雪教练、雪场运营到赛事服务、装备研发,通化冰雪力量遍布各个岗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