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河南省淮阳中学的物理教师,刘华东最让学生津津乐道的,是他在课堂上带着学生“单手劈砖”“玩火焰掌”。
“教学生劈开砖的不是我,是知识的力量;会变魔法的也不是我,是神奇的物理。”刘华东说。
日前,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向全社会发布了2024年“最美教师”。李校堃、王芬、刘华东、于洁、彭玉生、黄柳平、周树强、周兴露、高金荣、周晓玲等个人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磁兼容技术创新教师团队光荣入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加强教师待遇保障,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让教师享有崇高社会声望、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
这些“最美教师”正以不同的方式,展现新时代人民教师的良好师德师风和强烈责任担当。
扎根基层 深耕教学沃土
顶着“魔法教师”这个称号,刘华东想让学生知道,物理其实是“接地气”的,就藏在生活的各个角落。
他用啤酒瓶、苹果和刷子展示摩擦力,用头盔和两个西瓜展示“头盔保护西瓜碰撞实验”,讲明白了什么是动量。还有水火箭,一直是他的学生最感兴趣的实验之一。
“有个水火箭飞得太高,现在还在我们学校树上挂着呢!”想起这件事,刘华东忍不住笑了。
刘华东的另一个身份是基层科普志愿者,他负责农村中学科技馆的科普工作。在出身乡村的他看来,乡村的孩子同样怀揣着科学梦,但乡村学校的科普资源却相对匮乏,难以开展相应科学实验。
2023年,教育部等18部门共同出台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其中专门提出,要将科学教育项目和有形资源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及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等地区倾斜,“对薄弱学校及特殊儿童群体进行关心帮扶指导”。
刘华东也在为此努力,他在淮阳区开展公益科普进乡村学校活动,将优质科普资源带进乡村,用自己的“魔法”打通乡村科普的“最后一公里”。他长期为农村科技馆义务服务,累计接待参观者超16万人次,乡村科普超5万人次。
另一位坚守乡村教育的老师,是湖北省丹江口市龙山镇彭家沟小学校长彭玉生。
同样出身于偏远山村的彭玉生还记得,自己读书时,“知识改变命运”这个念头就已经扎下了根。他在田间地头开展课改,在山村小学建起“科学殿堂”,通过“无边界教学”“乡村创客教育”等方式,让山里的孩子也能通过互联网技术接触优质教学资源。他还创建了教师成长训练营,几名50多岁的教师学会了怎么使用信息技术上课。
如今,彭玉生想用知识帮助更多和他一样的农村孩子走得更远。学校有了云教室、智能刷脸阅读区,开设了机器人创客、航空航模、智慧美育等多门特色课程。乡村孩子们的作品飞出大山,甚至到上海展出。
“对农村孩子来说,除了上大学,就是进城打工,或留在家乡。”彭玉生说,“我的命运因知识而改变,我希望用知识去改变更多山里孩子的命运。”
师爱无疆 点亮心灵之光
在彭玉生看来,乡村教育既要帮助在读的孩子考上大学,更要帮助进城打工和留在家乡谋生的孩子拥有强大的生活能力。
从教28年来,彭玉生帮助180多名山里娃走进大学校园,访遍村里1000余户,劝返50多名辍学学生,资助40多名贫困学生,“一个学生都没有少”。
只有怀揣着对学生无私的关爱与付出,才能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和坚强后盾。彭玉生是如此,江苏省昆山市葛江中学教师于洁也是如此。
33年教语文,32年当班主任,在50岁的时候,于洁主动申请以轮岗形式到昆山偏远农村,接手最差最乱的班级。12年来,她每周三的晚上都会主持“于洁沙龙”,与全国各地的班主任一起探索教育真谛。
曾有一名学生失去了父亲,于洁拿出这名学生一年来的“家校联系本”,上面家长留言部分全是她父亲的字迹。学生生日那天,于洁把“家校联系本”作为生日礼物,交到了学生手里。
于洁用书信与学生交流对话,面对孤独内向的学生,她写“森林之王老虎也是独来独往的,孤独内向并不影响你成为一个优秀的人”;面对快要丧失信心的学生,她写“就算遍体鳞伤,也要赢得漂亮”;面对想放弃的学生,她写“每一棵草儿都会开花,春天来了,连小葱都要开出蒲公英那样的一团白花,为何不坚持着,灿烂一次呢”。
于洁自费印刷了《家校之桥三年的缘》,每天和学生共写师生日记。33年,42万字,日记里满是爱心、耐心和智慧。
还有许多和于洁一样的老师,同样用爱心、耐心和智慧温暖学生的心灵。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街第一小学校长周晓玲扎根祖国西北多民族聚居区,用心打造儿童味、生活味、成长味、学科味、创新味的“五味课堂”,扣好孩子们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多年来,她积极参与教育帮扶,助力薄弱学校提升。
贵州省遵义市启智学校校长周兴露扎根特殊教育30年,用爱心帮孩子跨越残缺的障碍,用耐心与匠心教孩子学知识、学做人。广东省兴宁市第一幼儿园园长黄柳平服务山区幼教逾30年,在多年的一线实践中,用爱心和耐心唤醒问题儿童。她利用废旧材料,自制玩教具达2000多件,解决山区玩教具匮乏之困。
正如于洁在教育日记里写下的那样,“不怨不艾,植荒十年,换一时春生”。
担当使命 引领教育未来
今年暑假,周树强一直忙着筹备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集训相关工作。
他是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技师,扎根职业教育16年。周树强认为,航空报国之心不是只有冲锋在一线这一条路,为航空工业持续培养优秀航空人同样可以。
以三尺讲台为阵地,周树强不仅传授知识的种子,更在学生心中播撒航空报国的星火。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他也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为激励学生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周树强先后15次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技能竞赛,其中90人次获得省级以上荣誉。他带出的学生中有全国技术能手、劳动模范、大国工匠,90%都冲在航空企业技术技能第一线。
推动教育改革、引领教育未来,是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看来,比起种种荣誉和头衔,“教师”这个身份对他而言才是最重要的。多年来,他一直在探索“懂医精药,善研善成”的生物制药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一批国内生物制药领域高层次人才。
李校堃是国家级教学名师,长期坚持给本科生上课。“一滴水想要永远不干涸,就得融入奔腾激荡的大海里,个人的发展和研究方向要和国家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在李校堃的“传帮带”下,他培养的学生逐渐挑起大梁,成长为我国生物医药领域的骨干。
“很多科学家的学术突破都是在青年时期产生的,要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土壤’和基础,给他们提供‘跑道’、资金、机会,把他们推到第一线。”李校堃说。
他不仅在大学里讲课,还经常去给小学生、中学生讲思政课。在李校堃看来,让孩子从小爱国,从小接触科学和科学家,对孩子的一生都有重要的意义。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金荣从教65年来,努力让敦煌艺术走出洞窟,“择一事,终一生”。作为兰州文理学院敦煌舞基本训练课老师,她首创敦煌舞教学体系,是敦煌舞派的开拓者,填补中国古典舞空白,开创舞蹈教育新路径。
山东大学教师王芬致力于培养稍显冷门的考古专业人才。20多年来,她积极践行教育家精神,长期奋战在田野考古教学第一线,着力培养学生宏观的田野理论构架能力、过硬的田野遗迹辨识能力、精细的田野信息提取能力和综合的分析阐释能力。
田野考古发掘,被称为“考古课程的核心和灵魂”。王芬先后带领10个年级的本科生、16个年级的研究生,长期扎根田野,在山东即墨北阡、邹平丁公、章丘焦家和安徽固镇垓下等遗址,高质量完成了考古实习任务。她还巧妙地将新时代大思政融入日常教学,让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深刻理解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的紧密相连。
这些“最美教师”心有大我、敬业立学,以仁爱之心践行教书育人使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