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动科学课’到来以前,孩子们没有见过机器狗。”10月16日,在2024“流动科学课”的分享交流会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第三小学科学信息技术教师盘春艳说,“明显感觉到孩子们对科学更感兴趣了,时常问起,什么时候还有这样的课程、什么时候能再看到机器狗?”
今年2月,中国科技馆、教育部宣传教育中心、抖音联合发起2024“流动科学课”活动,在广西、河南、甘肃、福建、吉林和青海等地持续开展“送教上门”的校园科普活动,为当地孩子带去趣味科普课。
乡村学校需要科普资源
“因为我们是农村小学,没有专门的科学老师,全部都是兼任的。”广西北海市铁山港区营盘镇黄稍小学科学老师吴礼恒坦言,“像我兼任了好多,数学、科学、体育,水电工都是我在做。”
在乡村小学,理科背景占比少,兼任教师占比大,科学实践器材不足,制约着科学课的效果。一套汉诺塔,黄稍小学五年级学生许艳玩了一遍又一遍,她是学校里的汉诺塔冠军,在广西青少年数学科技文化项目比赛活动中拿过奖,她的梦想是“看看外面的世界”。科学教室里的汉诺塔,不够上课时一个班的孩子人手一个,只能16个孩子为一组来轮流使用。
在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郇封镇,夜色之下,郇封中心小学三年级学生薛智文在帮爸爸“干些活儿”,他的爸爸是模具工。薛智文的梦想是当科学家,但他的妈妈却觉得,科学离他们似乎有些遥远。
在江西省景德镇市第十三中学物理教师夏振东看来,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师队伍薄弱、重视程度不足、教学方法相对陈旧,学生参与度不高,家长科学教育意识比较淡薄,这些原因都使得乡村孩子的科学教育质量有限。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宏艳在《短视频生态下中小学生科学教育研究报告》中就指出,中西部的部分中小学校存在科学教师少、专业性不足、学历不高、科学实践落后等情况。有的乡村教师也表示,自己所在的县缺少科技馆,孩子们很难有机会直观地接触新颖的科普用具。
孩子眼里的光
科技馆是可以“移动”起来的,科学课也是可以“流动”起来的。据中国科技馆资源管理部副主任桂诗章介绍,为了促进科学知识触达乡村,2000年,中国科协推出科普大篷车项目,让“移动科技馆”走到乡村孩子身边。24年来,全国累计配发1849辆科普大篷车,行驶5756万公里,前往32个省级行政区开展活动约43.7万次,惠及公众超3.66亿人次。
在“流动科学课”到达兴安县第三小学之前,这里的科学课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科普大篷车带来了前沿的知识,短视频达人们带来了有趣的讲座,一下子点燃了孩子们的科技热情。”盘春艳说,通过这样的讲座,老师们也通过短视频去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并运用在教学中。
在“流动科学课”上,薛智文学会了很多实验,下课回到家后,他把张建涛老师教的实验全部向妈妈复述了一遍,他的妈妈惊喜感叹,“今天,他离科学梦很近。”张建涛也是一名乡村教师,他变废为宝给学生做实验,并将视频上传到自己的抖音账号“科学小小小实验”上,收获了许多点赞。
去年9月,河南省信阳市科协聘请科普专家,张建涛名列其中,他觉得,在做实验的时候,“我发现孩子们眼里有一种光,这种光你平时只讲书本上的知识是看不到的。”
科普视频创作者杨大炜,还记得自己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给孩子们上“流动科学课”时的情形,一双双大眼睛盯紧了他从北京带去的榫卯积木。他发现,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光靠讲,不容易让孩子们理解,但当孩子们动手去做则不同了。“一颗种子,就这样发芽。”
发挥“云课件”的作用
抖音上“流动科学课”话题的总播放量达到了3.4亿次。在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研究中心副主任祁雪晶看来,科普短视频正在扮演“云课件”的作用,“短视频的互动性和趣味性,让知识性内容更易被青少年理解和接受,同时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动力。”
孙宏艳表示,根据对河南、甘肃、四川、广西、陕西5个省的4332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这些中小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的各种渠道中,短视频和视频仅次于课堂学习,位列第二位,科普知识类短视频成为最吸引中小学生的短视频内容。超过9成受调查的中小学生认可短视频补充了学校的科学教育,认为科普短视频开阔眼界、便于理解、互动性强。
盘春艳有一个梦想,她期待有更多优质的科普资源通过多种形式来到孩子身边。
这个梦想,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9月27日,在广西兴安县的政府网站上,兴安县科学技术协会发布了《关于兴安县科技馆装修项目中标单位的公示》。这里的孩子,即将迎来属于他们的科技馆。
发表评论